您的位置:首页 > 军事 >

淞沪抗战日军软肋:怕肉搏 中国军人多练武术

2015-06-14 00:29:18 来源:环球时报

淞沪抗战日军软肋:怕肉搏 中国军人多练武术

本文摘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15年06月06日第07版,作者:尹晓宇,原题:《击碎日军速亡中国迷梦》

1937年10月,昔日繁华的上海成了一个巨大的停尸房。

对平静的渴望,两个月前已经被八字桥的一场冲突打破。7月,上海市民还照例地生活、娱乐,到了8月,他们却必须重新安排生活,闸北和虹口的逃难者纷纷涌入租界,黄浦江的每一座桥上都出现了交通拥堵。

一寸山河一寸血

如果不是有人告诉我站立的地方就是八字桥,我便错过了这个“八一三”淞沪会战中第一声枪响的地方了。

如今的八字桥虽然有水系通过,但南北方向走过去,跟公路没什么两样,没有起伏,平坦得甚至连台阶也没有,只有在一侧的桥头标识着“八字桥”三个红色的大字。这里,曾经作为虹口通往闸北的主要干道,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8月13日上午,日军从虹口用大炮向我军发起进攻,一批批陆战队从天通庵、横浜桥跨越淞沪铁路冲到宝山路口,并强行穿过八字桥开枪开炮,肆无忌惮地杀害中国民众,“八一三”事变自此而始。

大战之前,中日已经持续在上海增兵。到8月上旬,日军已经集结了8000人的部队,另有32艘舰船抵达上海。中国则集结了第87师、88师这两支最好的军队,他们的将领都曾接受过德国军事顾问冯·法肯豪森的严格训练。

作出开辟上海战场的决定并不轻松,这个有着“东方巴黎”之称的城市位于太平洋和长江的交界处,是天然的良港和贸易中心,而国民政府所在地南京,距离上海也仅300多公里,一旦上海失手,南京便唇亡齿寒。

8月13日,蒋介石命令他的军队保卫上海,将日寇赶到海上,阻断海岸线,抵御登陆。8月14日,中国空军首次作战,轰炸停靠在黄浦江上的日军巡洋舰“出云”号。这些,打破了人们对回归平静的幻想。

日军上海派遣军司令松井石根喜欢重点突破,多日观察后,他决定将战场的重心转移到罗店。罗店是宝山县的一个大镇,商业发达,交通便利。松井石根认为,控制了罗店就掌握了淞沪战役的主动权。罗店之战历经13轮攻守,双方死伤两万多人,被称为“血肉磨坊”。

而另一场堪称绞肉机的宝山之战也异常激烈,日军动用了30余艘军舰、十几架飞机、二十多辆装甲车向宝山城发起一次又一次的猛攻。6天6夜后,日军仍未攻入城内,随后,日军又使用了大量硫磺弹和燃烧弹将宝山城夷为平地,在城墙坍塌、日军涌入的情况下,姚子青带领剩下来的十几个战士与日军展开巷战,除了9连战士魏建臣派出传令幸免,坚守宝山的第98师583团三营营长姚子青和其他近600名战士全部战死。

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业务部主任王一峰告诉记者,淞沪纪念馆所在的临江公园便是宝山老县城遗址,当年作战时候的老城墙还在,姚子青和他的战友就牺牲在这片土地上。在公园里,记者看到一块巨石上写着:姚子青营抗日牺牲处。

“八百壮士”战四行

国民政府知道,上海很可能守不住。但对国内外而言,将战争引向上海是个重要的决定。卢沟桥事变之后,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并叫嚣三个月必亡中国,华北地域开阔,从南到北的作战路线对日军极其有利。德国军事顾问团建议蒋介石将日本由南到北的进攻路线引向从东到西。蒋介石选择了上海还有他另外的算盘——迫使世界关注此事。他曾在日记里写道:使各国怒敌,作经济制裁……并促使英、美允俄参战。

国联并不买账,除了言辞上表示支持并未提供任何具体的帮助,屈指可数的成果里面当属中苏结成同盟,签订了《中苏互不侵犯条约》,并在1938年获得了苏联提供的300架军用飞机以及2.5亿美元左右的弹药和其他援助。

战火从8月烧到了10月,自从战斗打响以来,上海的军事设施和租界以外地区一直处在密集的空中轰炸之下。一位参加过淞沪会战的老兵回忆,由于投弹供应不上,低空扫射的时候日军会先投一轮石头,看到人出来后才用机枪扫射。

10月初,一些区域已经出现了激烈的肉搏,由于日军的三八大盖比中国军队的汉阳造射程远,飞机、坦克火力强,机械化作战中,日军占据优势,但独怕肉搏,不少中国军人是练过武术的。

战斗到了最后的时刻。10月26日,上海的战略要地大面积失守,蒋介石知道,上海要丢了。他有一个更现实的目标,与其牺牲最好的部队,不如将其撤出,通过开展消耗、拖垮敌人,从而打破敌人速战速决的计划。在中国军队全线西撤的时候,上级命令第88师524团守卫四行仓库,牵制敌人,为大军西撤争取时间。

四行仓库本是中国盐业银行、金城银行、中南银行和大陆银行在上海的堆栈,现在却成了一个“孤岛”,东面是公共租界,南面是苏州河,河的南岸也是公共租界。524团团长谢晋元率领该团一营坚守四行仓库,共有3个步兵连、1个机枪连、1个迫击炮连,共420人,对外号称八百壮士。

“人在阵地在。”参加过这场战斗的周福其记得谢晋元的这个命令。为了抵抗日军每天三次,每次9架飞机的狂轰滥炸,他四天四夜没合过眼,第二天日军动用了装甲车和机枪完全切断了与后方的联系,粮食运不进来,战士们只能挨饿,三天颗粒未尽。此时,租界的市民纷纷伸出援手,将罐头、面包等送到仓库,堆起来有一米多高。

当时每天从早到晚,数以万计的各界群众,不顾北岸日军的流弹四射,纷纷聚集在苏州河南岸,每当壮士们击毙一名日军,无不拍手称快,挥动着帽子、手巾向他们欢呼致意。周围的群众还把日军集结地点、行动情况用黑板写字报告给“八百壮士”。

经过连续4天的浴血奋战,将士们已疲惫之极,但士气仍然十分高昂。谢晋元之子谢继民告诉记者,父亲还赋诗一首鼓舞士气:勇敢杀敌八百兵,抗敌豪情以诗鸣。谁怜爱国千行泪,说到倭奴气不平。

10月31日,谢晋元接到上级命令立即从四行仓库撤军,退入租界,正当他们准备从沪西方向归队继续同日军作战之际,租界迫于日军的压力收缴了他们的武器,并将他们送到了胶州公园内,“八百壮士”便在孤军营里羁押4年之久,谢晋元1941年4月24日在这里遇刺身亡。

“战地之花”分外香

正面交锋之外,中国共产党还组织群众开展了一系列的后援行动。“八一三”事变后,八路军驻沪办事处成立,并建立了自己的难民救助体系。

难民所办起了成人班、妇女班、儿童班,宣传抗战道理,教授抗战歌曲和党的理论。组织难民进行生产自救,比如织麻袋、糊纸盒、搓草绳等。此外,还在难民中发展青壮年参加新四军,并利用劳动机会让难民到外面向更多的人宣传抗战道理。

在中日交战正酣时,著名女社会活动家、曾是黄埔一期女兵的胡兰畦受著名爱国人士何香凝之托,计划召集一批年轻的爱国青年女工到“八一三”抗战前线去鼓舞士气,宣传抗日。由于女工参加热情很高,胡兰畦原定只选10人,却足有百余人报名。17岁的张定堡如愿入选,然而父母反对,母亲还把她锁在家里。趁母亲出门之机,张定堡偷偷爬窗逃出。

当年10月,上海劳动妇女战地服务团正式成立,胡兰畦任团长,成员包括9名女工和夜校女教师秦秋谷,她们中最小的16岁,最大的也才24岁,平均年龄不足19岁。服务团发动群众组成担架队、运输队,上前线救伤兵、运弹药。队员们还常常帮一些士兵写家书,帮助老姓在前沿阵地抢割水稻。曾跟随冼星海在上海业余歌唱团学习的秦秋谷和姐妹们组织起民间合唱队,教老百姓唱抗日歌曲,宣传抗战理念,并在共产党和国民党之间起到了纽带的作用。这支队伍存在了3年,成了支前团体中存在最久的一个。队员们辗转上海、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南、湖北、河南等各个战场,行程2万多里,为伤兵医院服务,开展文艺演出宣传抗日,被誉为“战地之花”。

11月中旬,上海彻底沦陷,人们开始了向西的逃亡,铁路被占,陆路、水陆遭到日军无休止的轰炸,运河上,到处是炸沉了的船只,岸边、河里满是死尸。战争早已超出上海的地域,江苏、浙江无法幸免,12月2日,日军占领江阴城和江阴要塞炮台,淞沪会战至此结束。

这一仗,打了3个月,中国没有亡。70余万的中国军队与近30万的日军展开血拼,粉碎了日本三月亡我中国的计划,将日军对华作战从南北线牵制到东西线,为长期抗战赢得了时间。

参与评论